建议把珠峰自然保护区增列为国家公园试点
2019-02-16 15:41:00
  • 0
  • 0
  • 1

建议把珠峰自然保护区增列为国家公园试点

214日,本人接受北京商报记者蒋梦惟采访时说:1997年秋本人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的国际专家组首次考察和编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规划,2002年冬又作为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邀专家,担任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副组长,再次到定日县考察珠峰自然保护区考察,曾到过绒布寺和珠峰登山大本营。完全赞成西藏有关方面停止在大本营接待大众旅游团队和个人游客的举措,并建议:

1、登山大本营位于珠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接待大众旅游团和个人游,依法限时、限量、限线接待科考和登山探险旅游者。

2、绒布寺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寺庙,属于珠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严格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限时、限量、限地段接待观光、科普旅游者。绒布面积和待设施及人员十分有限,测定最大接待量,实行预约登记制,一律不接待未曾预约的访问者。

3、从定日县城至聂拉目边境沿线设置珠峰观察站和平台,满足游客远眺珠峰的愿望。

4、定日县城、聂拉目镇及波绒镇等地至保护区沿途选建乡镇旅游点,开展雪域神山观光、藏族山寨风情和边境风光游,拓展珠峰旅游的范围和深度。

5、研究在确保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和游客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开展空中观珠峰特种项目是否可行及如何管控。

6、西藏旅游是心灵之旅、神圣之旅。尤其是珠峰保护区,“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西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形成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是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尊崇西藏的人文风情、宗教信仰应是旅游人的底线

7、鉴于珠峰自然保护区的特殊重要性,建议在现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外,把该区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按国家公园标准保护、建设和利用。

地球三极(北极、南极和珠峰)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同时面临人类活动(主要是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威胁。西藏有关方面果断停止接待一般性旅游的举动值得赞许。

本人从1997年至2014年曾年曾八次进藏,走遍了西藏大部分地方。我一直认为,其他地方可以不去,但西藏不能不去。那是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种境界。不去西藏是一生的遗撼。

 

大本营“闭关”考验珠峰旅游

一则有关珠峰核心区无限期禁止游客进入的消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被大量传播。就此,214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旅发委主任唐武公开回应称,根据相关政策及珠峰调整后的生态红线,游客的旅游范围确实已有所缩小,核心区今后将不再开展旅游活动,后撤距离约为2公里,其中就包括了此前大量旅游线路覆盖的原珠峰游客大本营。在业内看来,近年来,珠峰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本次新政的颁布将会倒逼旅游企业深入开发更多特色替代线路,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214日,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格桑明确表示,随着珠峰保护区核心区今年开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的游客大本营也将后撤至绒布寺一带,但登山活动已获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2019年登山大本营位置将保持不变。

  北京商报记者查找发现,在各个OTA平台上,有不少涉及拉萨、日喀则的旅游线路都会将珠峰大本营作为主要卖点之一,放在产品介绍的重要位置。至今仍有不少OTA平台上挂有大量珠峰大本营相关跟团游、包车游等产品,但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线路已经悄然进行了调整。

  据了解,位于定日县扎西宗乡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是珠峰核心区中设立的重要生活地带,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长期以来,这里一直被游客、旅游企业视做观赏珠峰的最佳地点,也是不少旅游产品中会重点打卡的景点之一。有网友介绍,由于普通的燃油汽车基本上最远只能开到珠峰大本营,因此,这里也是大众旅游普遍能前往距离珠峰峰顶最近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到珠峰旅游的游客每年有约5万人次,而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这一数据已经增长至了14万人次,相当于四年增加了约1.8倍。北京商报记者在携程上搜索珠峰关键词时,出现了近300条相关产品。据统计,去年仅通过携程预订的赴藏跟团游人数增长就达到30%,其中前往珠峰景区的游客增幅高达50%。携程西藏区域负责人韩琳告诉记者,在所有西藏相关旅游产品中,涉及到珠峰的线路约占15%

  游客的增多意料之中地带来了环保的压力。去年,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旺琼就曾表示,当地启动了电动环保车计划,准备将逐步禁止非电动环保车辆前往珠峰大本营旅游。

  珠峰大本营所在的核心区域是生态状况极其敏感的区域,目前确实已经不适合继续向大众旅游开放了。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年来,珠峰大本营正向一个大众旅游观光点的方向发展,而这显然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次新政是十分必要的举措,也能倒逼旅游企业寻找更多特色的替代性产品。

  在王兴斌看来,未来珠峰附近区域的环境保护将愈发严格,旅游企业应尽快开发更多新线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驴妈妈旅游网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往珠峰大本营确实是赴藏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今后游客开放区域虽然有所调整,但以往可能开发相对较少但珠峰观景条件较好的绒布寺一带可以作为替代产品放入旅游线路中。飞猪旅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该平台上不少涉及大本营的产品都已经将线路调整到了绒布寺区域。

  不过,王兴斌也表示,绒布寺规模较小,现阶段接待游客能力还相对有限,同时为了珠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旅游企业多开发一些远眺观景点作为珠峰大本营的替代项目,当地政府也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定日县珠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域内寻找一些视野相对较好的位置设立一些观景平台。此外,王兴斌还提出,绒布寺周边区域还有很多高山乡村旅游资源未开发,这些原生态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资源具有独特的藏族风情特色,可以作为新旅游产品的备选项之一。

  

珠峰考察访谈录

【原国家旅游局市场宣传司司长、综合司司长、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奖获得者李海瑞先生撰写的访谈录,以《生态旅游的科学考察——访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兴斌教授》之题刊载于香港1997年第7期《旅游》,收录于王兴斌《旅游忧思录》上卷254-256页】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界与旅游者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今年(1997年)9月至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派了一个国际专家组赴西藏考察生态旅游。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兴斌教授是中国旅游业界参加这次活动的唯一专家。在他返回北京,旅尘甫定之际,笔者随即作了一次采访。

李:西藏之行辛苦了。这次赴藏考察的有哪些专家?考察目的是什么?

王:考察组由中外59位专家组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渤生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赵炳时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西尼崔臣副研究员、美国生态旅游专家Wendy Brewer Lama女士、新西兰旅游资源专家Les Choegyal先生、加拿大建筑师William Semple先生、尼泊尔手工艺品市场专家Kenneth Nicholson先生。本人作为旅游专家参加,主要承担课题中国旅游市场、旅游政策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次活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协办。目的是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QNP)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察,编制 QNP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李:你们考察了哪些地方?有惊险遭遇吗?

王:我们从拉萨出发,经日喀则市南下,沿中尼友谊公路考察QNP所属的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和定结县。重点考察了珠峰登山大本营、林木葱茏的绒辖谷地、高原湖泊佩枯错湖,以及沿途的名胜古迹和风土民俗。历时1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

我们的车队大多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盘旋,一边是百米深的峡谷,一边是悬崖峭壁。谷地气候变幻无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大作,暴雨山水随时可能引发塌方和泥石流。全靠藏族司机的果敢机敏和娴熟技术,车队才有惊无险,安然无恙。一路上偶尔看到零零星星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徒步旅游者和骑自行车旅游者。

在珠峰大本营,我们冒着风雪架起帐篷,钻进睡袋,用高压锅煮饭,亲身体验了一次登山探险旅游生活。中秋之夜,西藏高原的月亮显得特大、特圆、特亮。身在雪域之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李:这样的经历真是难得。这次考察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和查阅资料,我们基本摸清了QNP的自然风貌、历史遗存和社会经济,确定了可供开发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形成了QNP生态旅游规划的框架。离藏前和返京后向有关各方作了汇报,UNDP驻北京联络处主任Kerstin Leitner设家宴为考察组接风洗尘,目前正在撰写和绘图,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规划编制。

李:当今“生态旅游”似乎很时髦,请问“生态旅游”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王:目前国内外旅游界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的看法是,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李:国际旅游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将是21世纪的旅游热点。

王:生态旅游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并将风行于21 世纪,这绝非偶然。这是人类文明的升华与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在旅游领域中的反映。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 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一方面将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失衡正在吞噬着文明的成果,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状况必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共同关注。作为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之一,生态旅游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世界旅坛上。

李:生态旅游包括哪些项目?

王:很广泛,生态旅游包括森林草原、乡村农业的绿色旅游,冰雪世界的白色旅游,沙漠地带的黄色旅游,滨海与海洋的蓝色旅游等。生态旅游正在兴起,今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产品。

李:生态旅游的兴起,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人类本身,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人类原本来自大自然,但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后,似乎与大自然越来越远。由于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逐渐失去平衡与和谐的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本身的发展发出了挑战。因此,“回归大自然”已成为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最能引起全球共鸣的口号。

生态旅游的兴起,将会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更自觉地保护地球这个唯一的共同家园,同时人们将从生态旅游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平。人类先后跨过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门槛,现正跨入21世纪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的门槛。

李:从西藏看全国,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王:这次西藏之行,在这个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地方,看到了世界级的自然生态景观,如世界最高的珠峰高山冰雪和森林、海拔最高的佩枯错湖、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峡谷媲美的雅鲁藏布江峡谷等。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异常丰富的生物种类和群落。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14种生物地理群落中,除暖荒漠以外,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们的代表。中国许多原始森林、深山幽谷、戈壁沙漠、江河湖泊,以及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其中不少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可以断言,包括西藏在内的许多地区,将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后劲所在。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热潮中,中国将大有作为。

李:从社会人文生态资源看,西藏旅游还有哪些特色?

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除了以自然为主的生态环境,还有以人文为主的社会生态环境,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西藏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植根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无疑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态现象。这次我在QNP山村中发现至今仍残存着一妻多夫制,(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家族财产分散失去生存能力,兄弟共娶一个妻子的婚姻制度)。这与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一样,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称之为古代社会生态的“活化石”。

李:最后,请问你认为生态旅游潮流滚滚涌来时,旅游业界应如何应对?

王:第一,未雨绸缪,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科学规划,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严防在生态旅游的名义下干破坏生态环境的事。

第二,生态旅游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必须与生态旅游的环境、内容、形式相一致。

第三,健全和实施法规法制,依法管理和经营各类生态旅游区,尤其是自然保护区。

第四,树立生态资源有偿开发的观念和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基金。

第五,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具有生态和旅游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决不可让“生态盲” 去管理和操作生态旅游。

第六,全社会进行扫“生态盲”的启蒙教育,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唤醒全民的生态意识,向旅游者普及生态知识。

第七,筹建跨学科的生态旅游科研和教育机构,加强与国际生态旅游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这次QNP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开了—个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